养好奶牛的核心注意事项
奶牛养殖是一项技术密集型产业,高产稳产需兼顾品种选育、精准营养、环境控制和健康管理。以下科学要点能显著提升产奶量与乳品质:
一、科学养殖准备与选种
1. 严选优质奶牛:头面清秀、胸腹宽深、后躯发达,乳房大而下垂少,乳静脉粗且弯曲,可避免低产风险。粗毛大骨、凹背、山羊乳房的个体产奶量通常较低。
2. 养殖场规划:牛舍需光照充足、排水良好、通风保温(适温10℃~25℃),且配备自动饮水设备,确保24小时供应清洁水(夏季日需120-145升)。进牛前彻底消毒栏舍和牛体。
二、精细化饲喂管理
1. 精粗平衡搭配:
• 泌乳期:精料占比50-60%(补充能量和蛋白),粗料以青贮玉米、优质干草为主(维持瘤胃功能);
• 干乳期:粗料占70%,精料≤2.5公斤/天,围产期逐步增加精料至体重的1%。
2. 营养强化与禁忌:
• 泌乳高峰添加2-3%过瘤胃脂肪或蛋白(如膨化大豆)提升乳脂率;禁用动物油脂以防瘤胃失调;
• 每日补100克小苏打可增产25%,硫酸钠、碘化钾等调节代谢,霉变饲料坚决禁用。
三、健康与繁殖管理
1. 分群动态管理:按泌乳阶段(高产期、干乳期、围产期)分群饲养,初产牛与经产牛分开,精准调控日粮。
2. 繁殖关键点:
• 初配时机:体重≥400公斤(约18月龄),早配易致难产和早衰;
• 产犊周期:控制在冬末春初(避开高温蚊虫),保证泌乳高峰与青饲料旺季匹配。
3. 疾病预防:
• 挤奶前热水擦洗乳房+药浴乳头(防乳房炎),每年春、秋季修蹄并用硫酸铜溶液喷洒防蹄病;
• 干乳期≥60天,恢复瘤胃功能,避免代谢紊乱。
四、破除常见误区
1. 拒绝急于求成:
• 未满18月龄或体重不足配种↘难产率升;
• 产后7天内不可挤净乳汁,避免营养透支。
2. 摒弃栓养模式:
每天户外运动2-3小时(约3-4公里),增强心肺功能、预防难产和肢蹄病。拴养奶牛产奶量平均减少40公斤/年。
五、环境与日常维护
1. 卫生管理:
• 每天清理粪便1-2次,每周环境消毒,牛体刷拭促进新陈代谢(可增产5%);
• 夏季防暑降温(饮水中加0.5-1%小苏打、水温15-18℃),冬季防冻(温水18-20℃)。
2. 挤奶技术规范:
• 高产牛日挤4次,中期3次,干乳期2次;
• 按摩乳房促进排乳,机械挤奶需真空压稳定(350-380mmHg),避免“空挤”。
总结:高效奶牛养殖的本质是尊重生理规律。从优选品种、定制营养到动态分群管理,每一步都需以奶牛健康为基础。规避短期行为(如早配种、过度挤奶),坚持福利养殖(运动+卫生),配合精细化管理,才能实现乳质与产量的双赢。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