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次进口阿根廷豆粕,丰富大豆蛋白来源,可能降低对美豆依赖
中国首次进口阿根廷豆粕,丰富大豆蛋白来源,可能降低对美豆依赖
贸易破冰:中阿豆粕合作首航落地
2025年6月,中国海大、双胞胎等五家饲料企业联合签署协议,以每吨360美元(成本加运费)的价格采购3万吨阿根廷高蛋白豆粕。该批货物于7月装船,9月12日抵达广东港口,标志着中国自2019年向阿根廷开放市场以来首次实现大宗豆粕进口。此举突破了过去六年因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审批停滞导致的“零进口”僵局,阿根廷作为全球最大豆粕出口国(年出口量超3000万吨)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战略转向:中美博弈下的多元布局
此次采购的核心推手是持续深化的中美贸易摩擦。特朗普政府对华加征关税后,美国大豆输华面临23%的高额关税,迫使中国企业加速寻找替代市场。数据显示,美国大豆在华份额从2016年的40%骤降至2024年的18%。尽管巴西大豆进口量在2025年5月同比激增37.5%,但过度依赖推高了采购成本。阿根廷豆粕凭借显著性价比优势赢得青睐:其46%高蛋白含量契合水产饲料高端需求,到岸价较国产豆粕低约220元/吨,综合成本降幅达8%,为饲料企业提供关键替代选项。
更深层动因在于中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提速。除阿根廷外,中国同步开放乌拉圭豆粕进口,并通过暂停三家美企输华资质强化供应链韧性。技术壁垒的突破为常态化贸易铺平道路——厦门某国企已获批40万吨进口许可,预示南美豆粕对华供应能力将持续提升。
国际博弈:供应链重构触发连锁反应
阿根廷豆粕入华迅速引发国际市场震荡:
- 美国农业界承压:大豆协会主席警告,新一轮贸易战或致豆农在“2027年前破产”;
- 欧盟紧急介入:担忧中国稀土出口管控连带效应,7月下旬派高层赴华磋商供应链风险;
- 粮商抢占先机:邦吉等国际企业加速布局南美物流链,计划追加订单以巩固市场份额。
美欧的焦虑表明,此事件不仅是贸易行为,更是中国以供应链韧性反制西方打压的战略落子。
国内行业影响:成本红利与生态重塑
短期内,进口豆粕对市场冲击有限——3万吨订单仅占中国年需求量的0.04%,属试探性布局。但成本红利已开始释放:以唐人神为例,借助低价原料将仔猪育肥成本降至12.71元/公斤,每吨饲料生产成本降低50元。
中长期将推动产业生态变革:
1. 压榨业转型压力:本土企业面临进口竞争,但政策同步推进“豆粕减量替代”,通过低蛋白日粮技术将需求增速控制在1%-2%;
2. 南美角色升级:若质量达标,阿根廷年对华出口量或达300万吨,形成“进口大豆压榨为主、进口豆粕为辅”新体系,南美国家在华份额占比有望升至15%;
3. 物流风险待解:40天海运周期叠加夏季≤45天保质期,霉变隐患需持续监测(参照越南30%货损案例)。
未来展望:粮食安全的多元方程式
这船阿根廷豆粕承载着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清醒抉择:以开放合作锻造供应链韧性,以技术革新降低对外依存。随着中央“巩固大豆扩种成果”与国际化采购双轨并行,叠加北大荒1400万亩高产大豆田、大北农抗虫大豆新品种等技术突破,中国正构建更具弹性的农产品供应体系。
未来需关注两大变量:
- 质检适应性:46%高蛋白豆粕的水产养殖适配性需实践验证;
- 南美政策变动:阿根廷7月将豆粕出口关税从24.5%上调至31%,贸易成本可能波动。
全球大豆贸易的“单极时代”,已在货轮靠岸的汽笛声中悄然终结。
贸易破冰:中阿豆粕合作首航落地
2025年6月,中国海大、双胞胎等五家饲料企业联合签署协议,以每吨360美元(成本加运费)的价格采购3万吨阿根廷高蛋白豆粕。该批货物于7月装船,9月12日抵达广东港口,标志着中国自2019年向阿根廷开放市场以来首次实现大宗豆粕进口。此举突破了过去六年因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审批停滞导致的“零进口”僵局,阿根廷作为全球最大豆粕出口国(年出口量超3000万吨)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此次采购的核心推手是持续深化的中美贸易摩擦。特朗普政府对华加征关税后,美国大豆输华面临23%的高额关税,迫使中国企业加速寻找替代市场。数据显示,美国大豆在华份额从2016年的40%骤降至2024年的18%。尽管巴西大豆进口量在2025年5月同比激增37.5%,但过度依赖推高了采购成本。阿根廷豆粕凭借显著性价比优势赢得青睐:其46%高蛋白含量契合水产饲料高端需求,到岸价较国产豆粕低约220元/吨,综合成本降幅达8%,为饲料企业提供关键替代选项。
更深层动因在于中国农产品进口多元化战略提速。除阿根廷外,中国同步开放乌拉圭豆粕进口,并通过暂停三家美企输华资质强化供应链韧性。技术壁垒的突破为常态化贸易铺平道路——厦门某国企已获批40万吨进口许可,预示南美豆粕对华供应能力将持续提升。
国际博弈:供应链重构触发连锁反应
阿根廷豆粕入华迅速引发国际市场震荡:
- 美国农业界承压:大豆协会主席警告,新一轮贸易战或致豆农在“2027年前破产”;
- 欧盟紧急介入:担忧中国稀土出口管控连带效应,7月下旬派高层赴华磋商供应链风险;
- 粮商抢占先机:邦吉等国际企业加速布局南美物流链,计划追加订单以巩固市场份额。
美欧的焦虑表明,此事件不仅是贸易行为,更是中国以供应链韧性反制西方打压的战略落子。
国内行业影响:成本红利与生态重塑
短期内,进口豆粕对市场冲击有限——3万吨订单仅占中国年需求量的0.04%,属试探性布局。但成本红利已开始释放:以唐人神为例,借助低价原料将仔猪育肥成本降至12.71元/公斤,每吨饲料生产成本降低50元。
中长期将推动产业生态变革:
1. 压榨业转型压力:本土企业面临进口竞争,但政策同步推进“豆粕减量替代”,通过低蛋白日粮技术将需求增速控制在1%-2%;
2. 南美角色升级:若质量达标,阿根廷年对华出口量或达300万吨,形成“进口大豆压榨为主、进口豆粕为辅”新体系,南美国家在华份额占比有望升至15%;
3. 物流风险待解:40天海运周期叠加夏季≤45天保质期,霉变隐患需持续监测(参照越南30%货损案例)。
未来展望:粮食安全的多元方程式
这船阿根廷豆粕承载着中国粮食安全战略的清醒抉择:以开放合作锻造供应链韧性,以技术革新降低对外依存。随着中央“巩固大豆扩种成果”与国际化采购双轨并行,叠加北大荒1400万亩高产大豆田、大北农抗虫大豆新品种等技术突破,中国正构建更具弹性的农产品供应体系。
未来需关注两大变量:
- 质检适应性:46%高蛋白豆粕的水产养殖适配性需实践验证;
- 南美政策变动:阿根廷7月将豆粕出口关税从24.5%上调至31%,贸易成本可能波动。
全球大豆贸易的“单极时代”,已在货轮靠岸的汽笛声中悄然终结。
- 上一篇: 鸡饲料供应源头是哪?一般鸡吃这些饲料
- 下一篇: 没有了
相关推荐
- 09-13 中国首次进口阿根廷豆粕,丰富大豆蛋白来源,可能降低对美豆依赖
- 09-11 鸡饲料供应源头是哪?一般鸡吃这些饲料
- 09-09 饲料供应储存问题怎么解决?这些你要注意
- 09-05 智能化猪饲料供应系统是什么样的?最好这样建设
- 09-02 猪饲料供应链是什么样的?主要有哪些关键步骤?
- 09-01 饲料供应商有哪几类?该怎么去联系
- 08-29 饲料原料有哪些?养殖人一定要了解这些常用原料!
- 饲料资讯
- 养殖技术
- 饲料供应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