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饲料供应 > 正文

玉米拍卖“高热”遇冷,饲企采购转向“冷思考”

饲料供应 2025-09-22 09:49

今年7月,进口玉米拍卖市场呈现罕见高热景象。7月1日首轮拍卖成交率达到96.91%,成交均价飙升至2373元/吨,平均溢价超过100元,其中最高溢价甚至突破160元/吨。拍卖初期的高成交和高溢价,反映出饲料企业强烈的补库需求与市场看涨情绪的集中释放。
但这份火热未能延续。随着中储粮开启“一周两拍”节奏,7月成交量逐级下滑。第四轮起成交率跌至54%,第五轮继续下滑至25%-30%,溢价空间归零甚至出现流拍。市场情绪迅速反转,拍卖底价的上调并未挽回市场热情,参与方从抢购转向谨慎观望。
贸易商心态松动,供需天平悄然转变
拍卖政策的持续发力意外动摇了基层粮商的惜售心理。山东地区率先反应,深加工企业门前送粮车辆激增,单日到货量一度超过680辆,较前一日增长近30%。东北、华北地区贸易商也纷纷加快出货节奏,试图规避市场调整风险。
这种供应放量叠加拍卖投放,短期内改变了玉米市场的供求格局。据监测,7月全国玉米现货均价环比下跌0.64%,山东深加工企业收购价回落至2414-2534元/吨区间。但与此同时,饲料企业原料库存却出现分化——尽管饲料厂玉米库存在6月已降至32.59天(环比降10.81%),面对集中涌现的市场粮源,企业反而转为按需采购,部分甚至转向更具价格优势的小麦替代。
饲料企业的“替代”算盘
随着新季小麦大量上市,价差变化为饲料企业提供了策略空间。山东玉米和小麦价格一度缩窄至每斤6厘价差(玉米1.232元/斤、小麦1.226元/斤),使得小麦饲用替代优势凸显。加之进口低价谷物的补充(如广东港进口玉米完税价仅2018元/吨),饲料企业优化配方、多元采购,降低对单一高价玉米的依赖。
然而行业对优质养殖用玉米的刚需始终存在。业内人士指出,产区优质粮源持续减少是客观事实,猪禽饲料中核心营养配比仍要求一定比例的专用玉米,这部分市场支撑价格难现暴跌。
新季上市与后市走向
进入9月,华北夏玉米批量上市,山东深加工企业门前到货量激增至千余车,多家企业单日下调收购价6-40元/吨,部分价格甚至探至2200元/吨边缘。与此形成对比的东北地区,因新粮上市推迟、余粮有限,价格出现小幅翘尾,呈现区域分化特征。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显示,9月初进口玉米拍卖虽有小幅回调,但整体成交率仍在低位徘徊,9月16日成交率仅11%。市场观望情绪弥漫,贸易主体操作更趋谨慎。随着北方四港玉米库存降至94.5万吨历史低位,南方港口库存同步缩减,结构性供需矛盾仍然存在。
业内普遍认为,在新旧粮源交汇期与政策投放双重影响下,玉米市场难现单边行情,饲料价格或将延续“紧平衡”状态下的震荡格局。而对于饲料企业而言,把握替代节奏、优化库存周期,比押注价格涨跌更具现实意义。
市场启示录:
在玉米拍卖“越拍越涨”向“流拍增多”的转变间,市场情绪正成为无形的手拨动粮价天平。
当贸易商争相出库、饲料厂转向替代粮源,火热表象下掩藏的是市场主体对未来价格上限的冷静重估。
而新粮入市和政策交织的波动中,唯一确定的是:供需平衡的艺术,永远在谨慎与博弈间行进。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

饲料资讯
养殖技术
饲料供应
饲料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