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拍卖热度转冷,市场回归理性
7月以来,国内玉米拍卖呈现“高开低走”态势。进口玉米拍卖首轮(7月1日)成交率高达97%,均价达2368元/吨,溢价超百元;但此后多次拍卖成交率骤降,7月15日成交率仅25%-30%,溢价缩水至0-40元/吨,部分场次甚至因“底价上调、企业观望”流拍。市场情绪从“抢购热潮”转向“理性谨慎”,进口玉米逐渐从“香饽饽”沦为“窝窝头”。
二、区域价格分化,华北领涨反弹
7月玉米价格经历“急跌后企稳”的波动:
下跌阶段:受进口拍卖冲击,山东深加工企业收购价月内下跌10-80元/吨,北方港口玉米价格跌至2320元/吨(较7月初降80元);
反弹迹象:7月下旬华北深加工企业因到货量减少提价促收,带动东北跟涨,华北多地价格单日涨幅达10-20元/吨。
三、9月走势关键:新粮、库存与政策博弈
1. 新玉米上市压力
西南地区早熟春玉米已于8月中下旬上市,华北、东北新季玉米将在9月集中入市。当前主产区玉米长势良好,新作丰产概率高。农业农村部预测新季面积微增,加之单产提升,市场供应压力或逐步显现。
2. 企业库存高企,需求动能不足
饲料企业玉米库存维持在31-33天高位,因小麦替代优势回升(价差扩大至34元/吨),饲料厂采购玉米积极性受限;
深加工企业持续亏损,淀粉、酒精行业开机率仅50%左右,补库能力薄弱。
3. 进口与政策变量
进口玉米到港成本优势显著(巴西玉米约1950元/吨,远低于国产玉米),若增量进口可能冲击市场;
政策性拍卖暂停后,市场流通粮源减少,但中储粮“择期提货”新规增加企业灵活性,或缓解供应压力。
四、预测:震荡偏强,涨幅受限
综合供需两端,9月玉米价格或呈震荡偏强走势,但上行空间有限:
支撑因素:贸易商库存同比降40%-50%,优质粮源稀缺,养殖刚需对价格形成托底;
压制风险:新粮上市、进口低价粮源、深加工疲软三重压力下,价格难破前期高点。
业内分析认为,9月均价较8月或有20-50元/吨的小幅回升,但需警惕新粮集中上市后的阶段性回调风险。
业内观点
“当前市场是‘弱现实’与‘强预期’的博弈。优质玉米抗跌,但普通粮源可能随新粮上市承压。” —— 某华北贸易商受访时表示。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