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豆粕、玉米等主要原料价格高位波动,叠加环保政策持续施压,中国饲料行业正掀起一场以“精准营养”为核心的技术革命。从牧原股份一年节约成本超2亿元的低蛋白日粮技术,到新希望、海大集团等头部企业在东南亚新建的智能化工厂,精准配方、动态调整的生产模式正在重塑行业生态。
企业实践:精准配方驱动降本增效
在河南牧原的生猪养殖基地,一套自主研发的“低豆粕氨基酸平衡技术”正在规模化应用。“通过精确计算不同生长阶段猪群对氨基酸的需求量,动态调整配方,去年饲料中豆粕比例降至6%以下,节省成本超2亿元。”牧原技术负责人介绍。在南方,海大集团的水产饲料生产线则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实时检测原料成分波动,实现投料配比的分钟级响应,虾苗成活率提升8%。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8月全国工业饲料产量达2936万吨,同比增长3.8%。增长背后,正是精准营养技术的规模化落地:以发酵饲料、酶制剂为代表的功能性添加剂用量年增15%,全国超过40%的万吨级饲料厂已完成智能化改造。
技术突破:从实验室到工厂的跨越
在9月于青岛落幕的2025中国饲料工业展览会上,“精准营养”成为全场焦点。参展企业纷纷展示其技术方案:某生物科技公司推出的“菌酶协同发酵系统”,能将麸皮、米糠等廉价原料转化为高消化率蛋白;某智能设备商的动态称重配料系统,误差率控制在0.1%以内,能耗降低20%。
“真正的精准营养不仅是配方的优化,更是对养殖全程的数字化管理。”中国农科院饲料研究所专家指出。当前,头部企业已建立从原料检测、配方生成到养殖效果反馈的闭环数据库。如温氏股份的猪料配方模型涵盖10万组生长数据,可根据猪群健康状态实时调整营养供给。
行业痛点:中小企业遭遇技术鸿沟
然而技术普及仍面临结构性难题。一家河北中小饲料厂负责人坦言:“精准营养设备动辄投入数百万,相当于厂里两年净利润。”行业调研显示,仅30%的中小企业具备动态配方能力,多数厂商仍依赖传统固定配方生产,在原料价格波动中抗风险能力薄弱。
此外,技术创新遭遇人才断层。南方某水产饲料企业曾尝试模仿大厂的低鱼粉配方,但因缺乏专业营养师调试,最终养殖效果差距达25%。业内呼吁建立区域性技术共享平台,降低中小企业技改门槛。
政策与资本双轮驱动
政策层面持续释放利好信号。农业农村部新修订的《饲料质量安全管理规范》明确要求配方可追溯,《饲用豆粕减量替代三年行动方案》更将精准营养列为关键技术路径。中国饲料工业协会近期发布的团体标准中,新增酶制剂、发酵饲料等5类产品检测规范,为行业标准化铺路。
资本端同样动作频频:大北农集团宣布投入10亿元建立精准营养研究院;高瓴资本领投某智能饲喂设备企业B轮融资;跨国巨头如邦吉通过收购本土企业舒莱加速技术本土化。
随着生猪价格持续探底、环保成本攀升,饲料行业的竞争已从规模扩张转向技术深耕。正如业内人士所言:“未来五年,能否掌握精准营养的核心能力,将决定企业生存空间。”在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推动下,这场静水深流的技术革命,正在重塑中国饲料行业的竞争格局。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