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饲料供应 > 正文

标准化助力高效养殖:我国母猪料团体标准体系日趋完善

饲料供应 2025-10-11 09:52


随着我国畜牧业向精细化、高效化方向发展,母猪营养管理成为提升养殖效益的关键环节。近期,多套针对母猪饲料的团体标准密集发布,从发酵技术到精准饲喂,形成了覆盖原料、生产、营养配比的全链条技术规范,标志着行业进入标准化新阶段。
一、发酵饲料标准填补技术空白
针对传统饲料中蛋白资源短缺、抗营养因子影响吸收等问题,菌酶协同发酵技术成为行业突破口。
《哺乳母猪用菌酶协同发酵饲料》(T/CSWSL 009-2019)首次明确了发酵饲料的八大技术参数,包括活菌数、卫生指标等,要求以微生物和酶制剂为发酵剂,两种以上原料为底物,确保产品安全性和稳定性。
《发酵饲料桑饲用技术规程泌乳母猪》(2025年发布)创新性地将饲料桑纳入蛋白原料体系,通过发酵降低单宁等抗营养因子含量,规范了原料采集、豆粕替代比例等流程,为解决进口大豆依赖提供了新路径。
二、精准营养标准推动科学养殖
母猪不同生理阶段的营养需求差异显著,新标准对此进行了精细化区分:
《猪用配合饲料》(T/SXSL 13-2024)将母猪划分为哺乳期、妊娠前期/后期、后备期等五类,首次对不同类别设定差异化的粗蛋白、赖氨酸、钙磷等核心指标。例如哺乳母猪料要求粗蛋白≥15.5%,显著高于妊娠母猪的13.0%。
湖北省《母猪精准营养与饲喂技术指南》(T/ESL 22002-2023)则聚焦动态营养调控,结合母猪体况评分、胎次结构制定个性化方案,降低代谢疾病风险。
三、标准体系驱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当前团体标准的三大创新方向直击行业痛点:
1. 替代蛋白开发:推动饲料桑、构树等本土蛋白资源产业化,降低豆粕使用量;
2. 减抗减排技术:通过低蛋白日粮配方(如湖北团体标准T/ESL 22001-2023)减少氮排放;
3. 全程品控闭环:从原料卫生标准(参照GB 13078)到近红外快速检测(GB/T 18868),建立可追溯的质量链条。
四、标准化赋能养殖效益提升
据试验数据,标准化发酵饲料可使泌乳母猪采食量提高8%,仔猪断奶重增加12%。而精准营养方案在规模化猪场的应用显示,母猪年产胎次从2.2次提升至2.35次,平均淘汰率下降5个百分点。行业测算表明,若全国70%母猪场执行新标准,每年可节约豆粕超200万吨,降低饲料成本近40亿元。
随着科研机构、协会与企业持续协作,我国母猪料标准已从单一产品规范向系统化技术体系升级。这套兼具国际性与本土化特色的标准框架,不仅为养殖场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模板,更从源头筑牢食品安全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下一步,标准宣贯与区域性示范推广将成为打通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的核心任务。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

饲料资讯
养殖技术
饲料供应
饲料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