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市场寒意弥漫,饲料原料价格持续探底
近期,国内玉米市场笼罩在低迷氛围中。全国玉米均价已降至约2180元/吨,较上月下跌近百元,华北、黄淮等地的深加工企业单日调价频次加剧,潮粮价格普遍跌破1.10元/斤,局部低水分干粮报价甚至逼近0.97元/斤。此轮下跌主因新粮上市节奏加快,叠加东北地区丰产压力释放,贸易环节建库意愿低迷,形成供需阶段性失衡。
东北暗流涌动:惜售情绪挑战跌价逻辑
然而,在看似下行的东北市场,转折信号悄然浮现。一方面,粮库规模性收储逐步启动,部分区域已开出2000元/吨的"保底价",刺激农民心态从"恐慌抛售"转向"惜售看涨"。尤其具备仓储条件的种植大户主动延后销售,导致基层粮源流通量收缩。另一方面,深加工企业到货量显著减少,部分厂区门前送粮车不足50辆,较此前高峰期大幅缩减,收购压价动力随之减弱。
供需天平正重新倾斜
当前东北的矛盾点集中于三方面:
1. 库存与需求的错配:陈粮库存已降至五年同期低位,而饲料企业刚需仍存。尤其新玉米需经30-45天"后熟期"才能满足禽畜饲料标准,养殖端对优质陈粮的采购需求对价格形成潜在支撑;
2. 政策托底效应发酵:随着中储粮等库点收储规模扩大,新季玉米托市作用将进一步显现。按往年规律,10月下旬至11月集中收储可能日均吸收50万吨粮源,直接消化过剩供应;
3. 天气与替代品隐忧:华北阴雨推高霉变风险抑制低价粮冲击,而进口玉米前三季度总量同比缩减39.9%,国内饲用替代压力缓解。
后市展望:企稳蓄势或先于反弹
短期内,东北新粮集中上市仍将维持价格底部震荡,尤其是水分偏高的潮粮品种承压明显。但中长期看,种植成本线(黑龙江集港成本约2050元/吨)叠加政策干预和惜售行为,可能推动市场于10月下旬进入"跌势放缓-筑底企稳"的转换阶段。一旦粮库收储全面铺开,饲企补库需求与新粮品质分化共振,优质玉米或率先打开上行通道。
这场看似单边下跌的行情,实则正被东北粮库点起的"火苗"和粮农攥紧的筹码改写剧本。市场的底部,往往诞生于最深的观望之中。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