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饲料供应 > 正文

饲料工业转型阵痛:产量首降2.1% 企业净利反增超60%

饲料供应 2025-10-16 09:55

产量首现微调,全球领先地位稳固
2024年,全国工业饲料总产量达3.15亿吨,同比小幅下降2.1%,这是近十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但仍连续14年保持全球第一产能大国地位。从品种结构看,传统主力猪饲料产量1.44亿吨,同比下降3.9%;反刍饲料和水产饲料分别下滑13.3%和3.5%。与之相对,禽饲料因家禽出栏量增长,占比回升至41.2%;宠物饲料更以9.3%的增速成为唯一持续正增长的品类,年产量逼近160万吨。行业已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与效率并重”的深度调整期。
成本红利释放,企业盈利逆势增长
原料价格下行成为2024年行业关键变量。受玉米、豆粕价格分别下跌18.1%和27.7%的影响,饲料企业采购成本同比降低16.5%,其中蛋白原料降幅达20%。尽管成品饲料出厂价同步下调,但原料跌幅更深,推动企业利润空间显著扩大。育肥猪、肉鸡和蛋鸡配合饲料的加工效益同比增幅均超50%,单吨利润最高提升近六成。多家上市企业交出“营降利增”成绩单:海大集团归母净利润大增64.3%,新希望、傲农生物净利润增幅均超100%。
技术创新驱动结构性变革
配方多元化降低进口依赖
豆粕减量替代行动成效显著,2024年饲料中豆粕用量占比降至10%以下,玉米使用占比则提升至47.2%。企业通过推广低蛋白日粮技术,结合菜粕、棉粕及大麦、高粱等替代原料,降低大豆进口依存度。饲用蛋白转化效率同比提升1.1个百分点,相当于节粮430万吨。
生物技术赋能产业升级
以酶制剂、微生物添加剂为代表的功能性饲料加速普及。某头部企业开发的复合益生菌饲料,使断奶仔猪日增重提高12%,养殖全程料重比下降0.2。与此同时,人工智能与物联网技术深度融入生产流程。例如,某集团采用的“生猪智能饲喂系统”,通过动态营养模型匹配动物生长阶段,饲料浪费减少15%以上。
区域与全球布局重构供应链
国内产能西移趋势显现
传统产区山东、广东仍为双引擎(合计占比26.4%),但中西部省份增速领先。新疆、内蒙古等地依托政策支持与畜牧产业西迁,逐步形成新兴产业集群。全国31个省份实现饲料产能全覆盖,多极化格局初现。
头部企业加速全球化
新希望六和在东南亚建成产能200万吨的生产基地,海外销量占比提升至20%;海大集团通过并购中东欧企业,蛋氨酸市场份额跃居全球第二。国际化布局不仅分散原料风险,更推动技术标准输出。2025年前8个月,我国饲料出口量同比增长11.3%,东南亚市场贡献超六成增量。
未来挑战:效率跃升与绿色转型
行业仍面临资源与环境的双重约束。2030年前后,国内养殖产品需求峰值将至,若按现有生产水平,需新增饲料约4000万吨,相当于消耗全国4%的粮食产能。为此,农业农村部启动“养殖业节粮行动”,目标是通过提升转化效率、开发非粮资源(如微生物蛋白、昆虫蛋白),将新增饲料需求压缩至2250万吨。
中国饲料工业协会秘书长点评:
“当前转型的核心是从‘保供给’向‘提效率’转变。下一步需强化全链条绿色管理,推广种养结合循环模式,让饲料行业真正成为粮食安全的‘稳压器’。”
从粗放增长到精细运营,从依赖进口到技术降本,中国饲料工业正以一场静默的革命,重塑全球农业供应链的价值坐标。
 


取消评论你是访客,请填写下个人信息吧

饲料资讯
养殖技术
饲料供应
饲料求购